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了多项与建筑业相关的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出新举措,“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快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纷纷落地。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农村公路2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加快。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1项……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结了2016年的各项成就并部署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务,其中包括了与建筑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建筑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新的一年,国家在建设领域部署的工作将更加细致,覆盖面将更广,建筑业改革的脚步愈加稳健。
深化建筑业改革发展 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深化建筑业改革一直是近年来政府高度关注的事情。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从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七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对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住建部副部长易军解读《意见》时表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建筑业的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9.3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6%。
他还指出,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特别强调要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这为2017年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建设近年来一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今年也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再次将“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7年,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说道,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
记者发现,从今年1月份起,国家发改委就在一个多月内连续发布中原城市群、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城市群等辐射国土三分之二以上区域的规划文件,推进各地建设,特别是城市基建领域建设,铁路、公路、机场、轨道等交通项目大量上马。另外,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绿色农庄等工程,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为推动各区域协同发展,国家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空间上交叠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并辅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群战略,力图通过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推进全国的协同发展,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外联动发展。
未来,国家将不断推进城市群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不断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特色城市。
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 再建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今年,要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全国147个城市28个县已累计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5公里,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据记者了解,去年一年,关于地下管廊建设的相关文件,国家就出台了好几部。2016年1月22日,住建部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3月24日,财政部、住建部印发《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5月26日,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印发《推进电力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意见》;8月16日,住建部又发布《关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
为统筹城市各类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中央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目前,多个省、市已积极主动出台相关规划,加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陕西省首批有关综合管廊设计、建设、管理以及施工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17年,西安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干支线综合管廊35.7公里、缆线管廊42公里,总投资43.61亿元。成都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将完成21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探索深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样,海绵城市建设同样被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他说,2017年,要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及相关水环境治理的政策与工程建设一直是过去两年的热点问题。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吹响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
《指导意见》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其中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据了解,2015年和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两批确定了30个试点城市,其目的是通过在区域性片区探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形成一套可复制与可推广的做法、经验、机制和建设模式。
因城施策去库存 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
房地产市场的风吹草动向来牵动民心,同样也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每年都会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李克强总理用大篇幅介绍了2017年国家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方面的举措。
他说,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目前,城镇还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棚户区,要持续进行改造。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业内人士表示,“居者有其屋”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供给,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二是抑制投机,维持房地产市场动态均衡。
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表明,政府极其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